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利率双轨制——存贷利率固定,但理财产品等民间融资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求利润,受到高利率吸引,通过各种途径办法将信贷业务包装后投入高利率市场可能难以避免。
但以后,到底是会逐渐好起来,还是即将上演又一场闹剧?2013/6/25来源:南方周末:点钢成金的不归路 钢贸生意神话终结新浪财经:上海钢贸贷款持续恶化 民生银行作茧自缚经济观察报:上海钢贸圈信贷秘链浙商网:钢贸产业链五大异常现象 进入专题: 四万亿 。等到销售完成,收回钱了,再还给银行。
曾经的热情放贷的银行不见了。内行耍外行,没有不赢的。钢贸企业要付给炼钢厂的钱,直接由银行垫付。利率高,保证金高,贷款变成存款放在银行,增加了银行存款量。以往找银行贷款,那么难。
板着脸收贷的银行,越来越多。更何况,现在是银行大把往你手里塞钱。为什么?主要的在于下一步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增长将呈现以下三大趋势:1.走向消费大国的大趋势我在2010年的纽约年会上作了这个主题的演讲。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2.6%,而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5.2%。今年下半年,中国将出台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2012~2020年城乡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速有可能达到7.66%~8.92%,同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长潜力将在7%~8%这个区间。并且,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与欧盟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我想,这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是一个值得期盼的目标。城镇化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的重大战略选择?第一,中国人口城镇化的潜力巨大。
未来10年,如果能在人口城镇化的制度创新上破题,加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到2020年,估计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有望提高到40%,人口总规模将达6亿左右,并由此形成一个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形成一个扩大内需的主体力量。第二,内需的规模能不能支撑中国未来10年7%~8%的经济中速增长?根据初步测算,消费增速每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将增长0.76个百分点。2.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大趋势近来,中国的领导一再强调,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未来2~3年,中国将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利率与汇率市场化、垄断行业、国有企业、财税体制、服务业开放等一揽子市场化改革。
在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加快改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运行机制,重点在于加快政府向市场放权,减少经济领域的行政审批,推动垄断行业的经营权向社会资本放开,减少资源要素价格的行政管制,约束过多通过产业政策干预企业的行政权力。今年秋季,中国将出台未来几年改革的总体方案。我判断,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率有可能每年提高1~1.2个百分点,2020年将达到60%以上,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0%以上。第二,人口城镇化将带来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
进入 迟福林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转型 经济增长 。中国加快经济转型和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就有可能再开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黄金10年。
就是说,中国的内需释放,能够支持7%~8%的中速增长。这与前13年(2000~2012年)的11万亿美元,增加近1倍。
有估计指出,未来10年中国的累计进口额将达到20万亿美元左右。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仅为23%,严重偏低。考虑到引致的投资需求,内需规模有可能接近百万亿元。3.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我们讲改革仍将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就在于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改革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政府花钱,不能创造财富,只能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好转,但不可持续。三次探底之后,税收会下降,政府债务还不了,银行也会出问题,届时中国经济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要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在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而不在于政府花钱。后15年则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
接着是政府以二次宽松应对,也就是业内盛传的4万亿2.0版,会有什么后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又开始批项目,这次批的项目大多是地铁、城轨之类,资本市场也在开闸放水。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甚至在短期内存在愈演愈烈的趋向。
消费的基础是收入,是财富的积累。外需不如以前,内需其实也很尴尬。
购买力和生产能力严重失衡,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冷静观察一番,还是觉得政府应对经济探底是老一套。欧洲最坏的时刻还没有到来,会继续在债务和银行的危机中挣扎。如果出现三次探底,会在什么时候,我还不确切,也许今年下半年就可以看到。
放眼一望,很多行业都产能过剩,不仅限于光伏,还有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玻璃、建材、煤炭、汽车、发电设备、电力、电视、手机、空调、服装、玩具、鞋袜……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扩大产能。这次财政没那么多钱了,就开始发债券,包括城投债和企业债。
当前,经济形势之严峻要求继续推进改革。美国经济虽然在复苏,但更多的是制造业复兴,而制造业回流意味着对中国的需求下降。
中国经济改革的前15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在经济低迷期间,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刺激计划。
(支点杂志2013年6月刊) 进入 许小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美欧两大经济体的现状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自2001年以来,外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欧洲经济长期衰退使我们对其不能寄予希望。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本来就产能过剩,4万亿元投下去,使得结构性问题比以前更严重,产能过剩问题更突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是长期过度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
如果不改革,经济势必三次探底。内需包括两项,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但实际上都很难靠上。
但在过去十年间,收入分配并不是朝着藏富于民的方向发展。从投资品到消费品,中国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几乎都是世界第一,可中国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一半,人均收入比美国低得多。
美国经济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去杠杆化接近尾声,正在稳步复苏。如今,二次探底发生了,就发生在去年上半年。